打工人拒绝升职:背后原因令人心酸,专家建议要多给年轻人机会

Connor USDT交易所 2025-09-10 2 0

“升职加薪”曾是职场打工人的终极梦想。但近年来,人们逐渐意识到,职位越高,加班越多,责任越重,人际压力也随之而来。当职位和薪资上升带来的幸福感边际效益递减,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开始对升职说“不”。从“向上爬”到“横向走”,他们选择回归生活的本质,珍惜健康、自由与真实的成长。这背后,是对传统成就叙事的反思,也是对自我价值与生活平衡的重新定义。

打工人拒绝升职:背后原因令人心酸,专家建议要多给年轻人机会

升职的光环,正在褪色

在传统的职场中,升职几乎等同于成功:更高的薪资、更体面的头衔和更大的权力。然而,这套叙事正被年轻人质疑。

社交平台上,“不想当领导”“如何拒绝提拔”的帖子屡屡登上热门,“安静离职”(quiet quitting)、“最低限度周一”(bare-minimum Mondays)、“怨恨缺勤”(resenteeism)等新兴职场概念走红,凸显年轻一代对传统奋斗文化的抵抗。

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。前程无忧数据显示,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管理岗“压力过大,工作生活难以平衡”,45%的人直言“工资提升有限,不值得承担更大责任”。英国猎头公司Robert Walters的调研也指出,72%的Z世代员工更愿意保持“个体贡献者”的角色实现成长,而非进入管理层。

尽管中西方在制度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差异,但年轻人的态度却出奇一致:升职不再等于安全,有工作也未必意味着稳定。与其在阶梯上攀爬,他们更愿意横向探索,寻找新的平衡点。

拒绝虚幻成功叙事

27岁的凉水在成都的广告行业工作多年,从最初的客户执行做到高级客户经理。在外人看来,这是顺风顺水的成长路径,但当公司让她临时接任负责人后,迷茫与焦虑随之而来。

升职不仅没有带来成就感,反而让她更加远离真实生活。她直言,越往上走,看到的更多是“草台班子”式的管理和无休止的扯皮推诿,真正做事的人反倒越来越少。她不擅长虚伪的社交,也不喜欢管理团队、画大饼,更不能忍受成为管理层后不得不“装”的生活。

打工人拒绝升职:背后原因令人心酸,专家建议要多给年轻人机会

展开全文

和凉水类似,90后的小玲也体验过晋升的“虚幻感”。她在互联网大厂摸爬滚打六年,本有机会从7级升到8级。然而,一次晋升失败让她敏锐地察觉:晋升并非完全取决于能力或成果,而更像是一种“讲故事”的艺术——需要用漂亮的语言把自己的影响力包装得足够亮眼。久而久之,她感到工作的意义被消解,甚至陷入虚无感。

最终,她主动申请转岗去做产品。虽然晋升机会成了未知数,但她第一次感到“真的在动手创造”。对她来说,实实在在的产出和价值,才是职业生涯的核心,而非表面的头衔与权力。

打工人拒绝升职:背后原因令人心酸,专家建议要多给年轻人机会

85后博主“树洞小姐在纽约”则诠释了另一种“精英路线”的转变。她在国内四大一路拼到总监,考下CPA证书,几乎复制了行业里最标准的成功模板。但移居北美后,她发现,这里的职场文化截然不同:许多人主动拒绝升合伙人的机会,哪怕意味着放弃更高的收入。

在她看来,“赚再多的钱,不值得用健康和时间去换。”时间和陪伴才是最稀缺的资源。她更希望多陪伴孩子、参与志愿活动,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职级竞争和加薪赛跑中。回望国内的奋斗岁月,她承认那是一种“全民竞赛”,但如今,她更看重生活的完整性和内在满足,而不是单一的职级增长。

打工人拒绝升职:背后原因令人心酸,专家建议要多给年轻人机会

主动为健康和情感松绑

拒绝升职,更多时候是对自我健康与生活状态的主动保护。

31岁的侯屹在北京打拼多年,从公关公司到教育行业再到大厂策划,履历光鲜。但一次父亲生病,让他突然意识到,自己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工作,却无法照顾家人,也失去了生活的主导权。高强度的KPI考核和无休止的加班,让他身心俱疲,情绪内耗严重。

裸辞后,他短暂“入职”寺庙义工,远离职场压力和无意义的竞争。在寺庙里,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平静,不再被绩效和评价体系捆绑,终于有机会反思过去的自己“为什么要做一颗螺丝钉?为什么工作没能带来快乐?”如今,他希望未来能回归平衡生活,更关注家庭、健康与内心安宁,寻找新的生活秩序。

打工人拒绝升职:背后原因令人心酸,专家建议要多给年轻人机会

而在央企工作的嗨哥,则选择用兴趣对抗晋升逻辑。白天他是房地产部门的职员,晚上则是一名密室游戏的重度玩家。曾经有机会升职到上级单位,但他却选择放弃。对他而言,升职意味着更繁琐的约束,也意味着失去继续沉浸在“第二人生”的自由。他宁可用下班后的时间沉浸在喜欢的密室游戏里,“这种成就感在工作中是没有的。”对嗨哥来说,人生不只是一条“向上爬”的单行道,更有无数可以自由探索的横向路径。

这些故事的背后,都隐含着对“什么样的工作与生活才值得认真投入”的深刻思考。这种转变,不是简单的摆烂或逃避,而是更成熟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选择。无论是主动离场,还是在爱好中寻找价值,他们都是在为自我健康、家庭和精神松绑,拒绝职场内卷,回归生活的本源。

打工人拒绝升职:背后原因令人心酸,专家建议要多给年轻人机会

职场与组织的再思考

与父辈相比,Z世代所处的职场环境早已不同:晋升路径更模糊,社会保障更薄弱,制度性支持滞后。疫情、经济周期、行业巨变......让“长期主义”愈发艰难。这种结构性的不确定,催生了年轻人对传统成功路径的质疑,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短期收益最大化来对冲未来的不确定性。

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赵浩指出:“他们对制度稳定性的信任下降,只能通过短期收益最大化来对冲长期不确定性。”(南风窗《年轻人变了,95后拒绝升职》)换句话说,拒绝升职并非单纯的“佛系”,而是一种对现实风险的主动应对。

在这种背景下,选择“不升”其实是一种“稳住”的智慧——稳住健康,稳住情绪,稳住生活的质量。从盲目追求外在称号转向保持内在平衡,反映的是职业价值观的重塑,在有限的职场空间中,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与幸福。

这种转向也推动了新的职业形态兴起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人倾向于“小而稳”的创业模式,而不是追逐独角兽式的爆发性扩张。在组织内部,“个体贡献者”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,员工更看重参与决策的权利,而非头衔。

对于企业和管理者而言,这一代年轻人的变化不应被简单视为“抗压能力差”或“缺乏责任感”。专家建议,企业应重构晋升激励机制,强化管理培训和资源支持,为年轻人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和参与决策的机会。组织也需要反思,如何让“向上”与“横向”都成为有意义的选择,而不是单一路径的内卷。

结语

对升职说“不”,不是逃避,而是以更清醒的方式,回应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职场。当升职不再是唯一的成功指标,工作的价值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:与其被高位的责任与压力榨干,不如守住自我,实现生活质量的最大化。这不仅是个人选择,也是职场生态和社会结构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。未来的职场,应该接纳并尊重每一种独特的成长路径,让每个人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。

新闻来源:

青年志Youthology《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对升职说“不”?》

南风窗《年轻人变了,95后拒绝升职》

极昼工作室《这个地下世界,收容了厨子、老师和失业211女孩》

极昼工作室《「入职」寺庙,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》

评论